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林花百和香三月踏春阳风恬日暖,晴光正好。和煦的风宛如柔纱般自院山中悠悠飘过,树影微曳,草木婆娑,像是谁的手将一幅暮春的画卷轻盈舒展开。
穿过憩园的走廊,绕过淙淙涌泉,在院山的春意与静谧中,又一次行过入口处的刻字石下,但见繁花簇锦,芳菲悠然。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朗日清空之下,龙潭碧水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龙首处涌出的清冽泉水,如同珠玉坠入盘中,叮咚作响。暖风慢送,绿波轻皱,荡开的水纹将一池静谧打破,又与池畔簌簌摇曳的花草应和着,静与动的结合,交织成一片舒心之景。
倘使漫步其间,亦不会觉得吵闹。悄然间蔓延开来的一点自然的呢喃,更为其增添了几分寂静,当身心都沉浸在这样宁静柔和的环境时,纷杂的心绪也会被熏风抚平,徜徉其间,倍感心静。
晴空如洗,万顷天光下,有着三色堇紫的山鸢尾花明艳非常,青翠的叶片在日光下更是如翡如玺。
亭亭倩影映于碧水中,如鸢鸟尾羽的花瓣在风中微微摇晃着,更似一只飞翔的青鸢,载托着美好的祈愿恣意遨游在碧空之下。
植于碑旁的皋月杜鹃,又为这抹暮春的苍翠添上了一片艳丽的色泽。
皋月杜鹃玫红花瓣在春日中尽情地舒展着,比深深绿丛还要显眼,极尽妍态,蜂蝶在花蕊间翩然起舞,更是增添了一丝独属于春日的意趣。
杜鹃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有着繁荣吉祥、坚韧乐观的寓意,也时常为流离他乡的游子们吟咏,以畅述自己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之情。
沿着杜鹃和塔柏簇拥的小道一路向上,路过亭台,曲径通幽之处赫然是一片朗空。视线随石阶向上时,便能望见一座宝相庄严的三面观音塑像立于高台之上。
菩萨低眉,于此湛蓝晴空下注视着芸芸众生,目含慈悲,护佑四方。
观音台上视野辽阔,正是饱览院山春景的好去处。在高台上极目远望,院山春色便尽收眼底,广袤的翠色自台下蔓延至远方,碧波万顷,如同在宣纸上渐次染开的、深深浅浅的青黛颜色,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
当微风拂过时,林涛阵阵,空气除却花香袅袅,亦有着林间独有的清新之感。
春和景明,万花齐放。走过园区某处长廊,尊尊白石佛像端坐于莲座之上,为繁花茂叶所簇拥,雍容与肃穆共在,慈爱与庄严并存,令人不觉间肃然起敬,虔诚神往。
石佛之下翠叶深稠,丰花月季迎眸盛绽,如同碧丛中一团团艳丽的火焰,尽展无限春意,为空寂禅意增添了一抹明媚。
壁葬园区也同样未被春意所遗忘。石壁下殷红的金鱼草如千枝流苏,四季常开的梳*菊如万点彩缎,点缀在如纱般的碧绿上。纷华花卉在春日暖阳的熏蒸下散发迷人的浓香,游荡在温暖的空气中,仿佛能涤尽世俗尘埃。
菊不仅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者气质,也有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与友人团聚庆祝的畅快心情,也有李清照“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思念之情。
清淡幽静、却不冷傲孤僻,梳*菊在院山的风中悠悠晃荡,将芳香赠予每一位来客。
淑气催*鸟,晴光转绿萍。
漫步于院山园区,草木葱茏,繁花锦簇,
清幽间亦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古朴美感。
冬日的冷寂方过,春日的暖阳依旧如约而至。
生命之韵,留存于院山的每一处。
它有冬之静默,亦有着春之生机。
尽管时序轮转、自然兴衰是这个世界不可违背的法则,
然而落叶归根作尘,便是为更好的新生。
以平和、轻松的心态去感悟生活中的每一季美景,
待到初夏盛景,山河无恙,则又是一处晴好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