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饵料的捕捞与培养
金鱼的天然饵料多分布于江河及池塘、湖泊内,捕捞工作一般在河中或岸边进行。
1.蚤类
1)蚤类的捕捞:
上海地区蚤类分布甚广,大多集中于苏州河与黄浦江各支流的水域中,以每年的4~9月为蚤类繁殖旺季。根据蚤类缺氧上浮、日出后氧气充足就下沉的生活特性,可在黎明或傍晚时外出捕捞。这时河流的岸边漂浮着大量的蚤类,它们成群地集聚在水面呈红色的网状分布,捕捞人员身穿皮裤沿着岸边用长柄网具捕捞。有的则用长10余米、网口3米的拉网在池塘或河流中捞捕。
捕捞时,网兜紧贴水面左右摆动,吃水不能太深,网口迎着蚤群,动作轻快敏捷,快速地将蚤类捕入网兜中。捕获的蚤类在网袋内搁置不宜过久,数量不能太多,防止挤压死亡。捕好后可放入清水桶内,并用手搅散,确保蚤类成活。夏季的蚤类因气温高,捕后易死亡,可用刚提上来的井水盛放,提高蚤类的成活率。有条件时也可将蚤类带水放入塑料袋中充氧运回。大批量捕捞时可将蚤类沥干后运回。有些地区如江苏徐州及河南、山东、天津、安徽等地,每年5~6月江河水域蚤类密布,可以用网布做成较大的网,沿河捕捞,每天可捕到数万千克,随捕随晒,制作成新鲜的鱼虫干饵料。
冬季蚤类繁殖稀少,这给捕捞工作带来困难。冬季因气温低,它们多栖息于水体的下层,集中于家禽、家畜饲养场周围的池塘和近郊农村的静水浜中。捕捞时采用长柄网具,加长网袋,在水体上层圆形旋转,使水体形成漩涡状流动,这样底部蚤类随水旋转上浮而进入网袋内,可获得较多数量的蚤类。捕捞蚤类时需要注意河流、池塘的水质与水色以及风向转换和涨潮落潮等情况,有目标地选择捕捞地点,增加捕捞量。
2)蚤类的培养:
可选择体型大、繁殖力强的如大型蚤、多刺裸腹蚤等作为蚤种,水体中可放入单细胞藻类、有机物碎屑、家畜粪便等作为蚤类的饵料。人工培养最适合的水质:水温18~25℃,pH7.5~8.5,水溶解氧饱和度达70%以上,有机物耗氧量低于20~25毫克/升。
培养池选择阳光充足、水深约1米、水面以平方米以上的无鱼苗的池塘,每立方米投放马粪或其他畜粪4千克,再投放烂稻草等植物性肥料1.5千克作为基肥,观察7~10天后视水色浓淡再追肥1次。此后就可接种蚤种,每立方米接种水蚤30克以上,数日后可见水蚤大量繁殖。根据需要适量捞取,如果水蚤数量减少,可暂停捕捞,采用加水、加肥或等待的方法,数日后水蚤又会重新繁殖起来。家庭饲养一两缸金鱼,也可选择缸池做培养器具,放入红色的鱼虫作蚤种,添加适量的肉汁汤、淘米水、豆浆等作为饵料,用此肥水也可繁殖蚤类。
3)蚤类的保存:
饵料的保存,不仅适应于大型鱼场,也适应于家庭养鱼。在夏季和秋季,自然界的河流和湖泊中,蚤类大量繁殖,捕捞后的蚤类沥干水分后带回,这时可将蚤类薄薄地平铺在水泥地或玻璃板上,用竹条拨匀,在有阳光的通风处曝晒,数小时后即可变为鱼虫干。如遇阴雨天气,可用文火焙炒烘干。然后将鱼虫干装入塑料袋中,放入低温间冷冻或在干燥的室内保存,这是脱水干体鱼虫的保存法。为了保持金鱼经常吃到活饵,也可将捕来的蚤类稀释分养于数个清水缸中,充氧且每天换水1~2次,可保持鱼虫成活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