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ldquo里坊制度活化石rdq

一片三坊七巷

半部中国近代史

福州三坊七巷

是“里坊制度活化石”

也是“明清建筑博物馆”

更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而今,这片土壤里

正扎根孕育着许多非遗项目

传统的文化与古老的坊巷相得益彰

迸发出新的生机

三坊七巷(陈捷阳摄)

闽剧:福州方言的活化石

闽剧,又称“福州戏”

是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戏曲艺术

也是现存 用福州方言

演唱、道白的传统戏曲剧种

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

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水榭戏台上演的闽剧

明朝末年

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

与福州地区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

清末

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

互相吸收、彼此渗透

进一步发展为“闽剧”

闽剧小调《情满坊巷》

闽剧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昂扬奔放、委婉动人、明快活泼的

音乐格调和艺术特色

流行于整个福州方言区

并流传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闽剧小调《牡丹亭》

福州伬艺:聆听闽都乡韵

福州伬艺,又名伬唱

是运用福州方言

进行艺术创造、演出和传唱

属于以唱为主的

福建省五大传统地方曲种之一

水榭戏台里的福州伬艺

福州伬艺的表演形式

通常为一至二人

自操二胡或三弦说唱表演

以唱为主,间有说表

节目以中篇故事为主

辅之以散曲演唱

福州伬艺源于唐宋

从明代末年始可见其脉络

从业艺人成立“福州市艺乐唱联谊会”

将之定名为福州伬艺

它是福州方言的一座宝库

也是维系福州籍海内外华人的纽带

福州评话:一个人撑起一台戏

福州评话

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

是以福州方音讲述

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

是福州方言艺术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

在我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

三坊七巷福来茶馆的评话表演

评话演员多为一人

不用化装,不须布景

仅用一只铜钹、一块醒木

一把纸扇、一条手帕

搭一座高台

摆一张桌子就可演出

可谓“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

福州评话的演出道具

福州评话唱腔无严格曲谱

按福州话依字行腔

代表剧目有《三国》

《隋唐》《精忠岳传》等

流行于福建省的十几个县市

及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咏春拳:以心指意,文化功夫

福建传统咏春拳

尊五枚师太为始祖

最早流传于福建沿海一带

后在广东、香港、云南各地流传

是中国武学历史上少有的

专为女性所创的拳法之一

咏春拳传承人郑祖杰和弟子们

福建传统咏春拳中

包含了诸多的科学理论

不仅能够强身健体

而且还能培养反应力和严谨的思维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达到仁本礼用、尚武崇德、与人友善

淳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

咏春拳传承人郑祖杰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现已有80多个国家

约八百万人在学咏春拳

对传播中华武术 文化

促进中外沟通交流

提高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

产生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

郑祖杰(右)与《李小龙传奇》李小龙的扮演者陈国坤对练咏春拳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髹饰之光

福州脱胎漆器

以历史悠久、技艺独特、色彩华丽

造型别致轻巧、花色品种多样等著称

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

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三坊七巷全景漆画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在继承几千年中国株漆技艺的基础上创立

是十分特殊的制作工艺

一件脱胎漆器

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

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

多宝如意脱胎摆件

文房系列

福州脱胎漆器

是福州民间工艺的瑰宝

世界各方人士曾用

“珍贵的黑宝石”

“东方难得的珍品”

“髹饰之光”

“ 国宝”

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青金鱼草纹笔洗

寿山石雕:天遗瑰宝在闽中

寿山石雕

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

是通过特殊技艺

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

是福州市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

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

占有突出地位

相关雕刻品成为

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

寿山石雕版“满汉全席”

寿山石雕技法

丰富多样,精湛圆熟

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

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

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

并注重依石造型

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

具有“上伴帝王将相,

中及文人雅士,

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

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

软木画: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软木画,又名“木画”

形成于20世纪初

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

由福州民间艺人吴启棋首创

是流行于福州地区的

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的别称

福州双塔软木画

软木画雕画结合

色调纯朴典雅

具有工艺精细、景致逼真等特点

定光寺软木画

画面中时见宋人笔意

意境高古深远

风格清隽秀雅

呈示出“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的艺术境界

被誉为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佛跳墙:佛闻弃禅跳墙来

佛跳墙

又名满坛香、福寿全

是福州当地名菜

属闽菜系

当福寿全启坛时,荤香四溢

有诗云

“坛启荤香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

在福州话中

“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

引诗句之意

“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佛跳墙

佛跳墙制作工序十分繁琐

要把几十种原料煨于一坛

既有共同的荤味

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吃起来软嫩柔润

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

各料互为渗透,味中有味

佛跳墙营养价值极高

乃进补佳品

多次作为国宴的主菜

接待国内外贵宾

了解非遗,走进历史,爱上福州

让我们共同守护

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

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

·END·

责任编辑

紫藤

校对丨乐乐

图文来源丨福建纪检监察、福建非遗、

福州日报、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遇见福州、福州微文明、沈绍安漆艺、

文化生活报、有福之州、网络等

如侵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该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本条内容归福州小鱼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yangtrip.com/afhpz/313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