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均陶,蕴含着深厚的中国特色和宜兴地域特征,千百年来赢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均陶工艺厂)
在改革开放初期,宜兴均陶工艺厂便已声名赫赫,是国家二级企业。当年的老厂长胡国荣,写下了“那些年,他在均陶厂的豪气岁月”。他记录的是所有均陶人的光荣。宜兴均陶正在不断繁荣发展,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已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东方人文与生命精神的均陶之光,正是源于许许多多勇于开拓的均陶人。这种精神,构筑着宜兴陶瓷的文化山峰。
”企业改革,先改个好名字
距离宜兴均陶工艺厂命名,已有整整33年了,工友们的说笑声,忙碌的脚步声,开窑的声音,好像就在耳际。这一晃我也有70岁了。
-年,宜均行业,由分产联销过渡到联产联销,丁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一工场成立,这就是宜兴均陶工艺厂的前身。在我记忆中,厂名从丁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一工场、化工二厂、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红星陶瓷厂,历经多次变化。自然,每次厂名的变化与当时的方针*策和*治形势分不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一切那样新鲜,令人兴奋!
当时我担任红星陶瓷厂的厂长。年的一天,公司通知我参加座谈会,有十多位厂长参加,主持会议的领导顾汉斌,要求我们谈谈对企业改革的设想。
“我准备改厂名!”我把酝酿已久的想法提了出来。
我简单说了两点理由:一是原厂名的文革痕迹太重;二是红星厂生产什么陶瓷产品对外表达不清。我打算把厂名改为“均陶工艺厂”,能“闻其厂名,知其产品”。
顾汉斌当即表示支持,回去向市领导汇报。不久,红星陶瓷厂正式改名为宜兴均陶工艺厂。
其实,我这一设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没有在会上表露:我厂生产的均釉园林陶,一直以日用陶的价格给中间商,而中间商却以工艺品的价格在销售。他们获取的利润大大高于工厂的利润。
(胡国荣在介绍当年均陶厂的龙凤大瓶)
均陶以“均釉”和“堆花”著称于世。
当时身处丁山白宕一带的红星陶瓷厂,底蕴深厚,有一大批经验丰富老师傅。明清均陶葛窑的后人,大多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祖业。他们制作的水盆、水底、钵盂等产品,不光在历史上进入皇家宫廷,还漂洋过海,深得国际友人的青睐,我与我厂葛岳纯师傅在年去欧洲考察时,在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东方馆内就看到了三件葛明祥的作品。很多葛窑后人都在红星陶瓷厂工作。至清末民初时,还出现了生产出口陶的“洋装师傅”。上世纪70年代,红星陶瓷厂还有一个专业生产“洋装”的出口陶车间。当时只出口到东南亚一带,新加坡有个收藏均陶的热心人叫尤光正,还特地来考察过好几次。所以对于红星陶瓷厂改名均陶工艺厂后的发展,全厂上下充满了信心。
(胡国荣和均陶艺术名家韩小虎)
陶瓷产品广告上央视,咱是头一家
伴随着厂名的改变,改革开放大形势的高歌猛进,我们厂迎来均陶生产的春天。
与英国金鱼草公司合作,成功打开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则抓住契机,生产优质均釉园林陶,一时间,均陶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又打出了几大重拳,在经营上走了三步棋。
步棋,是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国订货会,解决内销问题。
第二步棋,是改商标,原来有个“山坞牌”商标,但标识设计不鲜明。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处批准,改为“金龙牌”,名字响亮,又请钱剑华教授设计了商标标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步棋,是广告宣传。当时,我们在外地旅客出入最多的宜兴长途汽车站对面立了一块很大的油画广告牌,这也是钱剑华教授创作的。画面设计极为讲究,产品的美感一目了然,很是吸引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均陶工艺厂车间)
更为有气魄的是,我们把关于均陶的影视广告直接搬上了中央电视台,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前滚动播出,连续播了一星期。
这部广告片也是精心打造,制片人是时任上海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穆端正。导演和配音分别是张建亚与张俞。陶瓷产品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均陶厂在全国是 家。
(方卫明、葛岳纯、胡国荣三位老均陶人在畅谈往事)
均陶厂名声大振,更重要的是全厂职工精神振奋,都以自己是均陶人而自豪。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摸索,有意识地培养一种企业精神,这就是“争 、创 ”。
这句口号深入均陶人心,化为均陶人的自觉行动。陶瓷产品需要入窑烧制,过程中难免有损耗,损耗多少就体现在折清率(出窑产值与进窑产值之比)上。当时,轻工部的要求是82%,而陶瓷公司定的标准是86%,但均陶厂的要求却是88%,但事实上均陶厂真正生产,折清率常年保持在96%!
走进中南海的宜均精品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均陶之光便一直在宜兴地面上熠熠生辉。
(年,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邵华泽为均陶厂题词)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有一批明清皇宫遗留下来的盆景盆,因久经战乱,急待更新。时任国务院礼宾司司长的翟荫堂与宜兴联系,因这批盆是紫砂大盆,当时紫砂厂制作大件的人才缺乏,于是西庄陶社抽调了马培法、王和尚、王孟听等几位师傅参加会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轻工部和外交部的好评。
(宜兴均陶研究所作品陈列)
上世纪70年代,朝鲜金日成主席过六十大寿,朝方为金的寿诞设计了一个寿堂,门口有一对盆景,里面种松树。盆要求是青色,腰部需木棉花作装饰。均陶厂(即当时的红星厂)采用粗陶坯体粉青色浆,一次成功,获得了朝方认可。
上世纪80年代,均陶厂参加了全国创金银牌活动。在轻工部陶瓷处孟慧芳工程师的帮助下,以金龙牌园林陶瓷的名义申报。
专家组来厂考察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情况,并走访用户。专家组重点走访了无锡市锡惠公园,那里陈设着我厂生产的九龙壁,该九龙壁是参照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一比一仿制的,画面上龙的角逐,云的迸飞,力的拼搏,美的流溢,得到了专家们的称赞。
(均陶厂部分职工在九龙壁前留影纪念)
最令专家惊叹的是,陈设在中南海紫光阁的工艺品,陈设架是全均釉和堆花工艺品,庭院中摆的六套蟠龙陶台,与环境十分协调和谐,它们共同体现了泱泱大国的端庄典雅。金龙牌园林陶 得到 名的高分, 因为行*方面的原因,我们得到了银牌奖。即便如此,陶类产品得全国银奖也是 家。年,均陶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在上世纪末,来自均陶厂的龙柱灯,列于宜漕公路上,代表着宜兴人民迎接着四海宾朋,它们华美壮观,气势昂扬,在蓝天下散发着独有的均陶之光,代表着改革大潮中,宜兴人勇于开拓的精气神。
创办研究所和堆花工艺班
技术攻关,离不开人才。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厂成立了“均陶研究所”。在当时的均陶厂,还真是破天荒的 次。现场市场上许多千姿百态的均陶盆,就是那时在均陶研究所问世的。另外一些当时的新产品,如衣架、电视架、电灯龙柱、全均陶台、“宜兴三土”等,也风靡一时。
我们还与中央工艺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挂钩,把厂变成了他们的实习基地。他们的毕业生、留学生用半年时间在厂里创作毕业作品。他们学师傅的制陶技艺,师傅学他们的美学知识,通过他们了解当今世界艺术潮流,工艺水平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师生,在均陶厂留下了几件珍贵的作品。中央工艺美院的庞丽媛教授利用均陶丰富的釉色,创作了一批挂盘,韩美林设计的马与牛;陈若菊设计的2米多高的全均仿玉琮(现藏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刘方春设计的“八卦画筒”等……本厂师傅看了眼睛一亮:“喔!均陶原来可以这么搞!”
除了引进来,我们也送出去,每年,把现有的创新人员和从事工艺生产的同志送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深造。
厂里还自办了堆花工艺班,挑选了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近50名初中毕业生,采取半天学习文化,半天学习堆花的方式,学制两年。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不少学习成绩一般没能考上高中,但专业技术突出的学子深深受益,不少在之后获得较高的成就。
在这样的氛围里,均陶厂人你追我赶,在实践中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
宜均背后的工匠精神
现在我们都讲工匠精神,我来自均釉世家,我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前开过釉水坊。年,我16岁进均陶厂(当时叫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在窑务车间做了11年,曾任车间主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担任厂长之职。在我看来,火里来泥里去的均陶人,从来不怕困难,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手艺人的精神与气魄。
记得年,我们厂建起了一座85米的隧道窑。这在宜兴是开创性的壮举。然而,这个隧道窑在建成后,曾出过一次故障:窑车被倒窑的石头卡住了车轮,在窑里进退两难,必须有人进去清理石头,但是窑内部的温度高达摄氏多度!大家面面相觑,急得团团转。
我当时是厂工会副主席,正在*治学习班里学习,听说这事时,已经过了一天。我连忙赶到窑场,只听人出主意说,去水泥厂去借 衣,再戴上工人的罗松帽保护头部。很快, 衣、罗松帽都借来了,可谁进窑呢?
“我来!”我想都没想站了出来,干燥工丁根林也站了出来。可即使全副武装,依然难以抵挡窑内的高温。窑内只有窑车平台下方有些许冷风可以透气,我们弓腰入内前行,低腰吸几口凉风再抬头摒气往前走。好不容易捡起几块已经被烧得通红的石头,就得往窑外冲。两人交替,好几个来回,窑车终于可以动了……
我在文章中提到了许多 的均陶作品,有的得了全国大奖,有的走进了中南海,甚至走出了国门。这些作品背后凝结着各个工艺环节上手艺人的心血。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才是真正的均陶之宝。
且容我随意举几个例子——
鲍听生,这是一个公认的工人出身的专家,均陶厂几换厂名,他都连任生技股长。练泥、成型、装窑、烧窑……各工种,他都在行,不仅有理论,还能亲自动手操作。龙窑、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等各种窑炉他都摸得懂它们的脾气,拿得出相应的生产方案。85米隧道窑,为稳妥起见,设计较保守,一天只能烧24车,远远跟不上生产要求,他就不断与烧窑师傅进行技术攻关,最终达到每天63车,大大提高了功效。
鲍学源,他从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起就在厂里制釉组任组长。在他任组长的这几年,刚好是厂里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不断变化的几年,他不管窑炉变还是燃料(柴、煤、油)变,他都能与时俱进,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均釉配方,使均釉效果不变。与此同时,还创新了均*、均蓝、均红等釉色,大大丰富均陶的色彩。
鲍三源,他是均陶厂 位能绘画的堆花师傅。以前堆花,传统的画面仅有几十种。到上世纪80年代,堆花的画面却达上千种之多,其中大部分设计都出自他之手。在我记忆中,均陶厂成就了一批堆花艺术名师、领*人物,如李守才、潘洪均、韩小虎、方卫明、周国新(此处排名不论先后)……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
葛岳纯,他出生陶瓷世家,先祖葛明祥是乾隆时名震江南的制陶专家。他自幼随父学艺,是业内公认的“制陶状元”。他制作的陶制张衡地震仪,口径达2米多宽,制作采用了组装手法。从制作、干燥、施釉到装窑、烧成,可谓处处是关隘,可他就是一次成功。地震仪烧成,我绕着它走了整整三圈,真是震憾啊!
(均陶艺术名家葛岳纯)
方卫明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在均陶研究所工作到90年代任所长至今。我曾听他多次跟年轻后生讲:“学手艺心要平,要甘于寂寞,要能伏到 处,把最基本的东西扎扎实实地学好。”他从制泥、成型、堆花、制釉、烧成,他一人便能样样精通。光是厚层亚光泥浆釉“铜均釉”他就研发了三十年。
(均陶艺术名家、均陶研究所所长方卫明)
从-年,我在均陶工艺厂当了八年厂长。在我看来,均陶能获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这么许多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在近五六十年中,窑炉和材料的变化带来了工艺技术的变化,均陶大批量生产而不失东方气韵,结合现代设计和新品层出不穷,无处不是他们的心血结晶。我记录此文,以为见证:当代的宜兴均陶,蕴含着多少人的奋斗!
撰稿:胡国荣
摄影:叶慧珠、徐沭明、周莱、部分资料照片由胡国荣提供
制作:杨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