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乡亲眼中最艳的景

                            

夷陵区*花镇航拍

“三峡有奇潭,水秀山清,十里樱花香袭客;

*花多胜景,寨古瀑急,上洋媳妇美传村。”

这副对联虽然不能道尽夷陵区*花镇的诸多美景,却一语囊括了*花镇上洋村的诗意美学:你看那樱花大道,年年十里春风,处处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绝美打卡地;你看那三峡奇潭,涧花落而潭水香,二十四潭无尽观。

但要问哪是上洋最美、最艳的风景,村民们一定会不假思索,遥指心目中的乡村“女神”——她,就是三峡奇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支部书记秦姜艳。

视频来源/夷陵区融媒体中心

秦姜艳到底有多“艳”?

村民们说,这位上洋的媳妇让他们脱了贫,致了富;

上洋村*支部书记杨治青说,没有秦姜艳的旅游带动和大爱情怀,上洋村就不会从一个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生态村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殊荣;

*花镇*委书记李铭一语中的:秦姜艳是巾帼楷模,是*花镇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正所谓:奇潭欲争奇,奇水奇山奇女子;艳卉秦姜艳,艳桃艳李艳阳天。

“艳”是丰富,“艳”是靓丽,但如何定义秦姜艳?她是三峡奇潭景区的女掌门、是上洋村的村级经济发展顾问、是*花镇 共产*员,当然,也是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上洋的媳妇,在前不久召开的夷陵区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上,秦姜艳荣膺“文明标兵”光荣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秦姜艳生活照

碧云天,*花地,春正好,记者近日赶赴上洋村探春,感受乡村振兴路上的草木萌发之美,更着意探寻秦姜艳和上洋村之间演绎的那些宏大叙事和丰富细节。

脚下有路

她以青春芳华返乡践行创业梦想

01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熊培云

秦姜艳的老家在分乡镇南垭村,年嫁到*花镇上洋村,成为上洋村的“媳妇儿。”那时她才24岁,正值青春芳华。当时的上洋村有九成的村民居住的是土坯房,有六成的农户家门口没有通公路,更没有一条硬化的水泥路,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

从年至今一直担任村支书的杨治青告诉记者,上洋村是年由刘家坪村和白洋坪村合并而成的,平均海拨五百多米。这个村一个 的现实问题是缺水,因为受制于水,外地企业不敢进来,农民致富缺少门路。

曾经,上洋村尝试过玉米制种基地和养羊产业,还曾以脆皮*瓜远销省内外,包括宜昌、武汉和常德等市,但后来,因为生态环境要求和土地氯离子偏高等原因,这些致富路子都没有持续,当地有一句家喻户晓的顺口溜:“上洋上洋,两条枯岗;山上无粮,地下无矿;要想致富,没有名堂。”真实地道出了上洋曾经贫穷的真相。

秦姜艳对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更行动在脚下。结婚后,她与丈夫刘祖海一直从事建筑工程行业,在业内可以说做得风生水起,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每次回乡,看到大山深处朴实的乡亲们,还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秦姜艳就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反哺家乡,帮助乡亲们摆脱穷根。

机会终于来了,年,国家“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如一缕春风,吹皱了上洋村的汪汪潭水,也吹进了秦姜艳柔柔的心田。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节骨眼上,她毅然决定回乡,在上洋村投资兴建三峡奇潭景区。

“秦姜艳最早萌生这个想法,其实早于年,那些年,现在的三峡奇潭景区还叫西沟,那里原始的风景和丰富的潭水吸引了好多驴友,他们在西沟结伴探险,寻求溪降的乐趣,并拍下了大量照片在网上发布,这一切成为她在上洋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诱因。”随记者一起采访的夷陵区作协主席*荣久如是说。

西沟的美是什么模样?一位知名作家这样形容:西沟有原始的山峦,远古的植物,给人一种原汁原味、原汤原水的感觉,是宜昌的香格里拉;西沟的潭多,随着河流落差下降,相隔不远处,就有大小不一的潭,每个潭就像是一只明眸善睐的眼睛,风吹过处,便成风景,又像一位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姑娘。

天下姑娘的心许是相通的,秦姜艳只看了西沟 眼,就情不自已,再难释怀。“为了探清西沟的旅游资源和投资价值,我们带上干粮,备好溪降的绳索,与本地向导和村民们一起,先后在那条原始的沟里走了六回,每走一回,就多了一回对西沟的认识,也坚定了创业的信心。”秦姜艳说。

创业是美丽的,但也异常艰辛。最初,从无旅游从业经验的秦姜艳把村里养羊的地租来,种上从山东花大价钱买来的一百多棵古枣树,冀望成为一片致富树和观光林,但哪知这些古枣树到了南方后水土不服,不但不结枣,连树也长得奄奄一息。

秦姜艳在考察中

秦姜艳最终决定,从花海和农庄起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在产业上与乡村振兴同步共振。

经过几年的前期建设,年3月,三峡奇潭景区开始对外试营业,年3月,成功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行列,成为宜昌市旅游景区的新*和颜色担当之一,也成为*花镇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

“*花的花,上洋开得最艳。”当地一位村民带着自豪的口吻说。

眼里有光

她以盛大的山水美学给上洋带来华丽蝶变

02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冰心

4月9日和10日,正是双休时节。宜昌大地春光明媚,上洋村更是花团锦簇,一派勃勃生机,景区门口成片成片的郁金香俨然璀璨的花海,红的鲜红、*的明*、紫的亮紫,与郁金香同期开放的,还有虞美人和多彩角槿等,紧接着,还有大片的各色金鱼草在等待盛开。

这些奇美之花,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打卡,享受春天的美好和假日的快乐。观赏之余,又在上洋的各大农家饭庄里,一品乡村美食,他们发现,舌尖上的上洋同样分外精彩,春天之上洋,真是一片诗意栖居之地。

而上洋花海最声名远播的,还是秦姜艳投资30多万元兴建的十里樱花长廊,每到早春时节,樱花盛开,上洋如同仙境,香气弥漫,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引得抖音主播们闻香而至。

难怪,今年3月18日至4月15日,宜昌市总工会等在三峡奇潭景区开展“向往生活,烂漫花季”宜昌职工四季游春季主题活动。景区的峡谷高空玻璃漂流、樱花长廊、追梦谷等网红打卡点,景区开展的峡谷寻宝、抢抓“鸡遇”等趣味活动成为主题特色。

宜昌市职工四季游春季主题活动

一位巾帼打造了一个景区,一个景区带动了一个村庄,美丽乡村的瑰奇风景正在上洋尽情演绎。

上洋村老支部书记杨治青由衷地说,正是秦姜艳的坚持与努力,这些年来,上洋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华丽蝶变,乡村如同桃花源,村民有了精气神儿,家家收入节节高。

截至目前,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依托景区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多人,带动村民兴办农家乐近90家、农副产品销售店铺12家,村民户均年增收两万元,增幅居全镇前列。

其实,三峡奇潭景区从一开始就将上洋村的发展纳入景区总体规划,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元开发,滚动发展”的战略,开辟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区、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区、峡谷山水体验区、生态山水养生度假区等六大功能区,与村域发展全面对接,大大促进了农旅融合。

三峡奇潭

杨治青书记为记者扳着指头,数着这些年来秦姜艳为村级经济做的实事,一边赞叹,一边又感叹她的不容易:为改善全村近两千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她投资六十多万元;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她投资一百多万元对通往景区道路的30多处弯道进行了扩宽;协助村委会完善景区沿线部分农民房屋立面改造工程。“

今年春节前夕,秦姜艳看到村里各处的农家饭庄门口的灯笼很破旧了,也影响村容,她二话没说,直接安排资金给予全部更换。”说到此处,杨治青激动得有点哽咽了。

景区红火了,提升了上洋的人气,也催生了农家乐和民宿业的兴旺。刚建景区时,农家乐只有一家,现在发展到近九十家,并崛起了十多家乡村民宿。“刚开始,村民们想开民宿创业,但又有点下不了决心,我看到他们的顾虑后,自掏腰包拿出二十多万元帮助五户村民将自有房屋改造成民宿,并与他们签订合作协议,经常邀请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业务培训。”秦姜艳说。

生态民居

有感于这位上洋媳妇的一腔真情,年,上洋村正式聘请秦姜艳担任村级经济发展顾问,为美丽上洋建设出谋划策。

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深知此理的秦姜艳乐得顺势而为,与上洋村合作,将部分集体山林作股5%入股景区,每年参与保底分红,共盘活集体山林七千余亩,以此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民增加收益。

“上洋上洋,宜居村庄;生态环保,鸟语花香;农旅融合,直奔小康。”上洋还是那个上洋,关乎上洋的打油诗却悄然变了,而且还是突飞猛进的蝶变。

心中有爱

她以款款真情助村民脱贫致富

03

有糖大家吃,才甜。——秦姜艳

三峡奇潭花海生态风光

“樱花十里开,花海迎客来,奇潭天下惊,谁见谁喊爱。农家簸箕宴,酒茶热情筛,篝火夜夜红,嗨歌响山寨。鱼鼓调,唱起来,采莲船,划起来,腰鼓队,敲起来,龙狮舞,跳起来。嗨起来,香山情满怀,嗨起来,乡贤数艳海,宜居宜游生态美,康养福地享天籁。”

在上洋村采访,一路听的,是这首很接地气、热情奔放的上洋村歌。村歌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之美、时代之变和朴素之情。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乡贤数艳海”,让人咀嚼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发一声感叹:人心真是一杆天平秤,你把百姓放进心里,百姓也会把你放进心窝。

“有糖大家吃,才甜。”这是秦姜艳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景区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始终将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为己任,先后租赁或流转农民土地多亩,并将农业观光园田间管理和日常养护的任务交给当地农民负责,景区支付劳动报酬。

景区年聘用周边老百姓参与田园管观光及核心景区建设达一千多人次,解决剩余劳力余人。景区还拿出20多个管理岗位,录用当地村民上岗,并将企业投资建设的所有小商铺和休息亭廊,全部交由周边村民自主承包经营。

因为她,心中有爱,有对村民生活的牵挂。

秦姜艳看望扶贫户。

今年68岁的*定绿是上洋村五组的贫困户,家里有12亩田,他种了水稻和包谷,但“胡子上的饭吃不饱”,*定绿老人还得出外打工挣钱,但这么大年龄也不好找工作了,三峡奇潭景区及时聘用了他,参与景区的安全管理,每年可增加收入两万多元。

秦姜艳还出资将他的自有住宅包装成民宿,又为他带来了一笔额外收入,“疫情前,有北京家庭在我家一住就是一个月。”言谈之中,*定绿由衷地感谢秦姜艳。

上洋村民*洋秀家,生活十分困窘,上有87岁的婆婆需要护理,丈夫常年多病,无法劳动,还有两个孩子经济也不宽裕,去年以来,娘家还接连发生变故,几个至亲相继离世。秦姜艳了解情况后,对她进行了重点帮扶,还请她在比较灵活的花草养护岗位上打工,有时间就来,并按时付酬,让她家的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村支书杨治青告诉记者,像*定绿和*洋秀这样的贫困户,秦姜艳和她的景区定点帮扶了26家。他们除了打工工资,很多还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据了解,“三峡奇潭”自成立以来,每年均按时兑现农民工资上百万元,从不拖欠、克扣,以诚信深受上洋村村民信赖。

“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通过景区和区、镇、村各级*府的共同努力,上洋村民迈向了小康生活,有道是,“两花路,宽起来,白洋河,靓起来,小洋楼,多起来,好日子,富起来。”

而对有情有义的秦姜艳来说,上洋村民的忧欢始终也是自己的忧欢。为了反哺上洋,回馈乡亲,她每年都带领员工,利用儿童节、教师节、春节等节日,为上洋村大病儿童捐款捐物、资助学费,为教师送去温暖,为困难村民发放过年物资。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姜艳妈妈”,被困难群众称为“好人姜艳”。

秦姜艳给贫困大学生发助学金。

年疫情期间,她向红十字会等累计捐款捐物30多万元。“去年村民要出村注射疫苗,没有交通车,我同秦总说明情况,她二话不说,马上派景区的交通车免费送村民们去打疫苗。”杨治青透露。

肩上有风

她以先锋本色点亮上洋璀璨未来

04

上洋的美丽吸引我,吸引我向上洋的更深处走去。——作家荷叶儿

踏访上洋,处处是美丽的阳光,处处是花的海洋,处处是村民们自信的笑脸。

“中国 的城市是上海,但在我心里,比上海还要大的,是我们上洋。”上洋村80后女子袁秀菊笑说。她娘家是河北承德人,在广东打工期间与上洋村青年刘锋结识,7年一起回到上洋,三峡奇潭景区成立后,她一直在景区做出纳,丈夫则在秦姜艳丈夫刘祖海的公司谋职,两人工作安心,一家三口每天其乐融融。

观察三峡奇潭景区带给上洋村的诸多正效应转变,不难发现,秦姜艳是其中的灵*。而为此赋能的,是她的*员身份。

秦姜艳是年加入中国共产*的,虽然*龄不长,但她始终牢记自己入*的那份初心,在景区厚植红色基因,成立*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我是一名*员,时时处处都要体现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将景区的发展融入*花镇和上洋村全域发展的大局,担负起社会责任。”秦姜艳深情地说,正是因为她的为民情怀,景区创立这么多年,没有发生一起与村民之间的纠纷,大家和谐生活,亲睦友善。

“一名*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家企业就是一个标杆,像秦姜艳这样的女能人、*员先锋,有着很强的引领力和示范作用,*花镇要有更多的秦姜艳。”*花镇*委书记李铭说,这几年来,作为宜昌市北大门,*花镇大力推动“三乡工程”,已有66位像秦姜艳这样的能人回乡创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达1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余人,年增加农民综合收入万元以上。

为谋划上洋村和景区更加美好的未来,秦姜艳又依托景区,开始打造三峡奇潭康养小镇项目,计划占地亩,总投资约万元。而为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他们参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对景区绿化、路灯、公厕、道路、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为创建国家4A打下坚实基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八年踔厉风发,八年勉力前行,八年辛勤耕耘,秦姜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以非凡的个人魅力,书写了一份丰富而厚实的人生答卷,更奏响了一阙上洋乡村振兴的田园奋进曲。而当上洋成为众人眼中旖旎的风景时,秦姜艳自己,也成为乡亲们眼中最美最艳的风景线!

雄哉,*花!乐哉,上洋!美哉,秦姜艳!

记者手记

为了采访秦姜艳这个乡村振兴的典型,记者今年两赴*花镇上洋村。很巧合,两次都遇到雨,第二次采访,还听到了今年的 声春雷。那天,我问陪同采访的上洋村*支部书记杨治青,雨水这么多,上洋为啥还缺水?这位老书记说,上洋是半高山区,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脚下的土地像筛子,岩石透水性好,地表水容易下渗,成为地下水。地表水留不住,所以缺水,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

村域面积54平方公里的上洋村,生态宜居休闲。从宜昌城区开车过去,也就30多公里的车程。来去的路上,上洋村以其田园诗一样的魅力给我们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可以说,上洋村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设施配套和村风文明等方面发生的巨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一个活生生的榜样。这个榜样何以玉成?乡贤秦姜艳无疑是一个入口,一把解读的钥匙。

乡村是中国传统的根脉之所在。理解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好乡村独有的功能,特别是传统乡村文化。而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像秦姜艳这样的乡贤。他们一开始从乡村走出去,成功后回乡,以自己的经验、胆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乃至情怀,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呼唤乡贤文化,致敬秦姜艳!

来源:湖北日报三峡晚报夷陵发布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永杰高秉龙

未经本中心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举报-7816;

网上举报平台:“夷陵综合行*执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yangtrip.com/afhzz/542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