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梦今胜昔滨州黄河滩区迁建村民的幸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讯

滨州作为山东省沿黄九市之一,94公里的黄河穿城而过,河宽滩大。

长期以来,滩区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普遍面临“住房难、行路难、浇地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

为了让沿黄36个村1.8万滩区群众搬出“水窝子”、过上好日子,滨州投资17亿元,完成了滩区15个村的外迁安置、21个村的旧村台改造,圆了群众的“安居梦”“致富梦”。

9月16日上午,高新区小营街道黄河馨苑小区居民刘会泉给老伴儿做好早饭,正准备出去钓鱼。“种了一辈子地,老了也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去水边钓钓鱼。”

据刘会泉老人讲,他在黄河滩区刘汤村生活了16年。“以前为了种地方便搬到了滩里,种地是方便了,随之而来的却是生活的诸多不便。”刘会泉说,那时候买点生活用品要跑2公里路到七河村赶集,遇到婚丧嫁娶就得跑10公里路去市里,生活很不方便。最怕的就是河水灌滩,刘会泉记忆里那年发生河水灌滩,庄稼被淹,玉米都没成熟。

两年前,82岁的刘会泉搬到了黄河馨苑小区。

“现在生活便利多了,上下楼坐电梯,出了小区门就有公交车,老年人还免费乘坐,真是想去哪去哪。小区里就有超市。我的孩子们也都住在这个小区里,相互有个照应。”说起现在的生活,刘会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住上高楼,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黄河滩区内有南闫、北闫、戴家、邵家、刘汤5个村,涉及群众户、人。年以来,小营街道严格贯彻国家扶贫搬迁政策,全面开展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协议签订、户型报名、规划设计、开工建设、搬迁入住和土地复耕等工作,签约率、报名率、入住率均达到99%以上。年9月底,5个村村民喜迁新居。

不仅要安居,还要乐业,才能让滩区群众真正“挪穷窝”、“拔穷根”。小营街道分门别类、分期分批聘请专家对滩区迁建村庄劳动力进行创业就业、种植技能提升、家政服务等培训,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基本都实现了务工就业。

每日清晨,戴家村42岁的李丽梅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赶到附近的好大姐家政上班。她说:“免费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家政就业技能培训,每月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还能接送孩子、照顾老人。”

邵家村55岁的邵建忠辞掉原来的工作,在小区里开了一家超市,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稳定的收入。

小区物业还为9名滩区群众提供了门卫、保洁等就业岗位。

……

同时,黄河滩区迁建5个村流转土地.82亩,村党组织领办农业产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得到极大提升,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从滨城区渤海十八路南首沿南外环东行约2公里右转,道路两侧绿草葱葱、植被茂盛,穿过停车场便来到距离黄河仅20米的骑行道,沿骑行道往东北米,红色字体的“小街村”村碑映入眼帘,再穿过米的绿色长廊,就走进了滨城区市西街道唯一位于黄河滩区的村庄——小街村。

据村主任李秋述介绍,小街村过去叫李家渡口,村后有一条小街,因外来客商过黄河时口口相传“到小街过黄河”,村名渐渐演变成了“小街村”。

“地无三尺平,屋没十尺高。这是我们小街村前些年的真实写照。”80多岁的李古远老人说,“我们村改革开放前是附近有名的穷村,原来的老村房屋都是土坯房,而且破旧不堪,村内道路崎岖不平,深一脚浅一脚,遇到下雨阴天,别说外来人不敢进村,就连本村的村民都没法出门,小伙子想娶个媳妇,对方一听是滩区的小街,都直摇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近年来,市西街道依托小街村地处黄河滩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利位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农村环境三大转变,走出了一条既绿色又高效的都市农业“突围之路”,小街村从过去的“黄河渡口”变成现在集果蔬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小街村也从原来的穷村变成现在的富裕村。

李古远老人一直住在村里,年纪越大,他越发离不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现在我们都搬到了新村台,这两年政府还给我们的村台进行加固提升改造,现在水好人好环境好啥都好,给俺换个大楼房,我也不搬!”听罢,旁边的老人们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对对对,我们喝的水和城里人喝的纯净水一样甘甜!”

黄河小街湾分为综合服务区、休闲营地区、黄河生态园三大功能区,保留树木余株;美国红枫、银杏、楸树、金丝柳、海棠、白皮松等10余种余株;金鱼草、美国石竹等花草近20种;水生鸢尾、水生美人蕉、班叶芒等水生植物及观赏草10余种,铺设草皮10万余平方米……生态园包含可容纳0余人的黄河之星合唱广场、休闲营地、“几”字形黄河微缩景观、亲水平台、花海等板块,与已经建成的景观骑行道、沿黄车行道有机融合,成为黄河生态保护示范点和市民亲近黄河的文体活动区,也让小街村成为全市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个村里子的村民真有福了。”走在黄河小街湾,耳边传来游客的称赞和羡慕声。近年来,小街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村居土地集中流转,村集体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村民成了股民,村集体收入稳步提升,每年的村集体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以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yangtrip.com/afhzz/614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4